此前,由于電信詐騙案件頻發,人民群眾財產安全受到嚴重威脅,公安機關開展了凈網2023專項行動,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成果。今天,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今年五大典型詐騙案例,趕快來了解一下吧。
一、“客服來電”
2023年1月,市民吳女士接到了一通自稱是某電商平臺客服人員的致電,對方稱:吳女士小額貸利率過高,需要關閉某某服務,否則將會影響征信。隨后,吳女士按照對方要求下載了某屏幕共享軟件,并按照對方引導,將多張銀行卡內的98萬余額分批轉入對方提供5個驗證賬戶中,直到對方要求吳女士開通另一網貸平臺申請貸款時,吳女士才意識到被騙報警。
防范提示:影響征信+關閉額度=詐騙!
二、“免費約P”
2023年3月,剛要出門的馮先生發現了自己汽車的雨刷器上被人塞了一張“同城約P”的小廣告。在添加平臺客服聊天方式后,客服給馮先生發送了一個APP軟件的鏈接,稱需要下載激活完成三次充值任務后才會返還充值金額,同時還會有附帶獎勵。完成三個任務后,馮先生卻發現無法提現,客服稱該任務為連續任務,需要繼續充值,后又以王先生操作失誤賬戶被凍結為由要求其轉賬解凍賬戶。馮先生先后轉賬6筆,共計被騙20余萬元。
防范提示:免費體驗+充值返利=詐騙!
三、“涉嫌違法”
2023年3月,在海外留學的小魏接到國內“公安局”打來的電話,稱其在半年之前參與過一起洗錢案,現在面臨被起訴的局面,如果不想被起訴導致中斷學業,需要立刻將300萬的保證金存入至3個指定賬戶以證清白。同時,“警官”還給她出主意,如果手上的錢不夠,可以以學校要求出具財產證明用作保留學位為由,向家人要錢。最后,由于額度限制,小魏的家人在第三次轉款時遭到銀行凍結,后經民警勸阻,最終才免于更大的損失。
防范提示:公檢法來電+你犯罪了+自證清白=詐騙!
四“朋友轉賬”
2023年4月,某公司法人鄭先生接到一好友的微信視頻電話,稱自己正在外地競標,需要提供200萬保證金。但是對方需要對公賬戶支付,好友想借鄭先生公司的賬戶走賬。基于對好友的信任,鄭先生很快就將200萬轉入至好友提供的銀行卡中。但鄭先生卻遲遲沒有收到好友打來的保證金,直到鄭先生撥打好友電話,才發現被騙。
“他說會先把錢給我打過來,再讓我給他朋友賬戶轉過去,而且當時是打了視頻的,我在視頻中也確認了面孔和聲音,所以才放松了戒備”,鄭先生說。
防范提示:微信轉款+延遲到賬=詐騙!
五、“泄露明星隱私”
2023年8月,14歲的初中生小楊周末刷短視頻時收到了一條私信:掃碼進群,給某明星助力。在進群后不久,群里突然出現一位孫警官,說該群涉嫌泄露藝人隱私,所有人都需要配合調查,否則最高將處以2萬元罰款。在孫警官的安排下,小楊添加了沈律師的QQ。隨后,沈律師打來視頻電話,要求小楊將家人的手機拿來,將支付寶余額里的10萬元都轉給了對方。同時還要求小李將花唄余額全部套現,支付至指定賬號,直到被家長發現。
防范提示:泄露隱私+轉賬匯款=詐騙!
對于群眾來說,在電信詐騙案件日益嚴重的情況下,我們必須擦亮雙眼,謹慎提防各種電信詐騙的發生,降低自己的財產損失,對于詢問錢財等信息的電話則可以判定為詐騙,對于這種詐騙行為,我們更應該提高警惕,保護自己的經濟財產。
對于公安反詐來說,我司的號碼品牌認證和來電名片產品則是公安反詐的一大助力,該產品將公安、反詐和社區的號碼與其單位名稱相關聯,給公安勸阻、社區通知電話增加了“官方身份認證”,每次民警、工作人員進行電話通知時,群眾手機顯示官方名片信息,反詐來電名片主動亮明身份,既降低了群眾對陌生號碼的不信任,也拉近工作人員與群眾的關系,有效降低了群眾被騙風險,使反詐工作進行的更加順利,切實提升了反詐勸阻工作的效率,為全民反詐工作起到了的有效的宣傳。